出彩好青年
Brilliant young man
  •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孔祥斌:向内觉察,向外生长:从懵懂试错到笃定前行的自我探索

    2025-09-01

    【编者按】他曾是高考后徘徊在复读边缘的学子,一次与“彩虹桥”人才计划的双向选择,开启了他独特的“工学交替”之旅。2021级学员孔祥斌,将带我们走进他从疑虑到坚定、从青涩到自信的成长轨迹:初遇时,“工学交替”的扎实路径化解了他对半工半读的担忧;在新媒体社团中,一次真实的“爱心暖寒冬”报道让他领悟内容的核心在于温度、连接与改变;担任“脉动探路者计划”学生代表彻夜备战的经历,铸就了“明知难却偏要扛”的韧劲······尤为关键的是,达能实习成为锻造其职场核心能力的熔炉——不仅习得受益至今的“以终为始”思维方法,更练就了在人前从容沟通、敢于担当的“敢闯”底气,成为他驰骋于天津瑞盛国际职场最硬的“铠甲”。

    他的故事深刻诠释了“彩虹桥”如何通过链接课堂与名企实践,精准赋能青年成长,其攥紧机会、拥抱试错的经验之谈,更是送给后来者的宝贵箴言。

    个人介绍

   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
    姓名:孔祥斌

    年级:2021级

    社会实践经历:达能(中国)

    工作单位:天津瑞盛国际

     

     

    与“彩虹桥”的初遇:一场双向选择的开始

    Q:最初是如何与“彩虹桥”结缘的?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?

    A:高考后我曾一心想复读,是家里亲戚提起 “彩虹桥” 人才计划,劝我不妨了解看看。说实话,一开始心里满是不确定 —— 这种“工学交替”的模式真的能兼顾学习与实践吗?但当我深入了解后,“工学交替”四个字像颗定心丸,让我看到了一种更扎实的成长可能:一部分时间在课堂啃理论,一部分时间在岗位练本领,这种“边学边练”的节奏,恰好契合了我想早日练就真本事的期待。顾虑慢慢消散,我开始憧憬在这里能遇到同频的伙伴,更盼着三年后能带着底气走进社会。

   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 

    成长轨迹:那些刻在记忆里的瞬间

    Q:在新媒体时,你对内容创作的理念和侧重点发生过怎样的转变?是什么经历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转变?

    A:在新媒体部工作时,我主要负责公众号的编辑。有段时间特别追求阅读量,标题怎么“炸”怎么来,内容也偏爱蹭热点,显得比较碎片化。数据确实有了些起色,但总觉得内容很“飘”,缺乏深度,自己写起来也没什么劲头。后来有一次,我们报道了学部发起的“爱心暖寒冬”活动——为同学们发放生活物资和爱心礼包。那篇文章没有用夸张的标题,只是真实记录了活动过程、同学们的暖心反馈,以及这些物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。结果出乎意料,阅读量很高,还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。 这件事让我明白:做内容也好,办活动也罢,数据只是一个参考,核心是传递价值和建立连接。不能只盯着数字,更要关注内容是否有温度、能否引发共鸣、带来改变。写文章或策划活动前,要先想清楚:自己最想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希望读者或参与者感受到什么,甚至因此去做些什么?只有真实、有温度、有价值的内容,才能真正打动人,走得更远。

   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 

    Q:在“彩虹桥”的经历中,哪段故事让你真切感受到自己在成长?

    A:最难忘的是“脉动探路者计划”的成果展示日。我被选择为学生代表发言,当时特别紧张,每天都在不停地熟悉稿件。活动前一天我几乎没合眼,拿着翻页笔对着投影仪反复打磨发言稿,从语气停顿到手势配合,练到喉咙发紧还在调整。凌晨三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风一吹反而更清醒了——那一刻突然明白,所谓成长就是明知难却偏要扛的韧劲。第二天站在台上,当听到掌声响起时,那种“拼过就无憾”的激动,现在想起来还会热眼眶。

     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Q:“彩虹桥”中有哪些安排,让你觉得 “被用心对待”?

    A:那肯定是老师带我们去高校参观研学活动。我们走进北大红楼触摸历史温度,在中央美院感受艺术张力,到人大博物馆聆听时光故事…… 这些“定制化”的体验太珍贵了。就像突然推开一扇窗,让我们看到课本之外的广阔世界,眼界一下子就亮了。现在工作中遇到需要拓宽思路的时刻,总会想起那些行走在校园里的午后,那种“原来世界还有这么多可能”的震撼,一直推着我往前走。

   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 

    蜕变与沉淀:从校园到职场的“隐形翅膀”

    Q:“彩虹桥”的经历,为你职场适应打下了哪些基础?

    A:这最大的收获是“敢闯”的底气。以前在人前说话都会紧张,现在能从容地和领导讨论方案、跟客户沟通需求。这种变化不是凭空来的——是实习时被要求独立汇报工作练出来的,是成果展示前熬的那些夜逼出来的,是和伙伴们一起解决问题攒起来的。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成长,成了我职场上最硬的 “铠甲”。

    还有个习惯至今受益:在达能实习时,领导教我的 “以终为始” 思维。现在做任何事,都会先想清楚“最终要达成什么效果”,再倒推步骤、把控节奏。这种思维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,不管是写报告还是做项目,都能更有方向感。

   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    送给学弟学妹们的话

    Q:在“彩虹桥”如何把握成长机会,有哪些建议可以送给学弟学妹们?

    A:一定要攥紧 “工学交替” 这个宝藏机会!课堂上的理论要学扎实,但别满足于 “纸上谈兵”—— 实习时多观察前辈怎么处理问题,多主动承担一些 “看似超出能力” 的任务,哪怕犯错也是收获。我就是在达能实习时,因为敢接一个没人愿意试的数据分析工作,才意外学到了 “以终为始” 的思维。

    还有就是多交朋友。那些和你一起熬夜改方案、一起挤地铁去实习的伙伴,不仅是同路人,更会是未来职场上的 “战友”。成长路上有人同行,再难的坎都能轻松点。

     

    Q:面对“试错”和“不确定”,该抱着怎样的心态?

    A:别怕“做得不完美”。我刚实习时,写的报告被领导改得密密麻麻,当时特别沮丧。但现在回头看,那些“不完美”才是最宝贵的 —— 知道哪里不足,才有进步的方向。“彩虹桥”最棒的地方,就是给了我们“试错”的空间:在这里犯错成本最低,却能收获最真实的反馈。

    就像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上台演讲,是“彩虹桥”推着我“逼自己一把”,才发现“原来我也可以”。所以大胆去试吧,哪怕只是往前挪一小步,也是在靠近更好的自己。

上一篇: 我为“彩虹桥”代言丨毕业生

下一篇: 已经是最后一篇